旅游不能只顾着自己高兴放松,而忘乎所以,所以中青旅小编提议大家要做到文明出行,“旅游公害”要不得!
“每到周末,在葛家沟至石人沟道路两旁的草场上有休闲娱乐的人很多游人,有些车主直接把车直接开了开进草场深处,草场上已经到处都是车辙印子,原本脆弱的草场像被涂了鸦。”近日,亚心网网民“汗血宝马”发帖称,石人沟道路两边的草场面临有退化的危威胁险。5月17日、18日,记者接连两天来到葛家沟村至石人沟村一带调查此事。记者发现草场退化,景区内尘土飞扬牧民违规经营,游人无保护意识,这里因游人的纷至沓来环境已显现正向糟糕境地发展。 何谓生态旅游?照人们的一般理解,就是一种到优良的未污染的生态环境中去的旅游形态,简言之,即回归自然,就是前往森林、草原、农家、湖泊、海滨、溶洞等处放飞心情,这符合人们解决了温饱后的一种普遍生活需求。 生态旅游的兴起让人有喜有忧,喜的是这毫无疑问的说明了百姓生活水准的提高,有了闲钱就可以支持起自己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的选择,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对内需的拉动效应,国内学界的新提法“假日经济”其实就是诠释的是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对国内经济的作用。 但忧也由此产生,就是我们身上有了闲钱,能够支持我们去消费旅游的时候,我们需要问问自己:我们会旅游吗? 旅游只是私人的事情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 在今天,旅游不只属于私人领域,它所承载的公益性同样重要。 可持续旅游,指的是游客对当地社区的自然、社会、文化资源予以尊重和保护,并通过与当地人的互动,为其生态环境和下一代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,在自然层面的实践则是“生态旅游”。生态旅游产品与一般旅游产品的明显差别,就体现在于它要力求达到天地人和,高效长效的较高境界。 美国学者赫兹特1965年最早提出生态旅游概念的初衷,是想给日益杂乱的观光活动确定一个理想的标准,即在旅游活动中,以对当地文化和环境最小的冲击,给予当地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游客最大的满意程度。将近40年过去了,他提出的理念,已被世界上的人们逐渐接受并变为现实。时至今日,全球生态旅游正以30%的年增长率,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休闲产业的主旋律。生态旅游产品消费的大众化,也成为引人注目的新趋势。 但现实是我们的公众中对于自己和环境如何和谐并不是非常的清楚,尽管媒体不遗余力的宣传在旅游地“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,除了照片和垃圾什么都不带走”,但是似乎这种意识并没有普及到大众的意识中,像石人沟的“烤肉、放风筝、骑马、拍照的人群熙熙攘攘,大家的车辆横七竖八地也都随意停放在草场上着。”这种情况即便在南山等其他景区也比比皆是,并不罕见以至于大家都见怪不怪了。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,中国已有22%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导致保护对象的破坏,11%呈现旅游资源退化,44%存在垃圾公害,12%出现水污染。 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反而为发达国家作出了可持续旅游的榜样。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上以及拉丁美洲的丛林里,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,游客无法大量进入旅游区,恰恰给了当地人控制游客数量的机会。他们充分利用地质地貌,创造出一套富有自然特色的旅游项目,并尽量避免工业化产品进入村落之中。 这些旅游点呈现给游客的正是以大自然为依托的生命形式。进入村庄要靠索道,住宿都在茅草屋中,不需要汽车,不需要空调,一切与自然和谐相处。在这样的地方旅行,游客又怎么舍得制造污染和破坏呢? 当我们公众都树立了一种正确的旅游意识时,旅游的意义不断升华。从最初的私人领域扩展到公共领域,旅行者的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,旅游成了一项社会责任。 如果我们仍然不能树立这种正确的生态旅游意识,那么作为游客的我们可能会出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情况,我想这是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。 |